阿猫的博客

阿猫的博客

猫鱼周刊 vol. 085 标签页焦虑

2025-11-16
猫鱼周刊 vol. 085 标签页焦虑

关于本刊

这是猫鱼周刊的第 86 期,本系列每周日更新,主要内容为每周收集内容的分享,同时发布在

博客:阿猫的博客-猫鱼周刊

RSS:猫鱼周刊

邮件订阅:猫鱼周刊

微信公众号:猫兄的和谐号列车

私信:leslieleung@proton.me

头条

好久不见。前两周比较忙,内容也不多,所以就没有写周刊了,也算是给自己放一个小假。

这张照片其实摄于一年多以前,在西乡红树林公园外的一个大草坪。这张算是我后期得比较多的照片,重新裁剪了一下让人占画面大概 1/3 的位置,然后拉暗了暗部的曝光增强剪影的效果。

这周水了一篇文章 Docker 服务器磁盘满排查思路,也是吐槽了一下现在在用的博客系统 Halo,最近博客频繁的访问不稳定,就是拜它所赐。过了几天才想起来,原来之前就写过一篇类似的 排查 Linux 空间占用,不过这次更加专注于 Docker 造成的空间问题和排查。

文章

关于影视飓风近期舆情

视频链接

我强烈建议你先观看一下从没想过的问题?!影视飓风 1400 万粉丝 Q&A! 这个原视频(至少看完相亲角部分的完整片段)再去看这个舆情解释视频,以及网上的各种评论。

不得不说,我看这个 Q&A 视频是因为在小红书刷到了很多关于「相亲角」的讨论,才去 B 站看了。我很赞赏影视飓风,但也算不上死忠粉,所以这类粉丝向的节目本身我不太感兴趣。视频看下来我都没觉得有什么问题,「初中学历」这个东西纯粹是整活,而「离异」这个也是事实,本质是整一下活,我没想到,我觉得 Tim 和他的团队也没想到,这居然能被人用来作为矛头攻击他。

利用矛盾制造情绪是自媒体获得流量的基本公式,而任何二元对立的事情就很容易用来制造矛盾激化情绪,例如贫富、性别等等。视频中说到,很多营销号就用「抽象化切片」来编一个离谱的故事激化矛盾。这是个非常操蛋的逻辑,但是偏偏平台和用户都很喜欢。另一个博主说到

平台和舆论很傻逼怎么办?没办法。傻逼的共识也是共识。

无独有偶,之前 LTT 也陷入类似的舆论中。说实话,我觉得人无完人,我们不能要求公众人物个个都像圣人一样完美,更没必要反过来竭尽力气去挖人家的污点,这真的很「饭圈化」。

写到这里我想起我好像不是第一次谈这个话题了,今年初的时候,还是影视飓风,当时是跟评测相关的(via vol. 062)。我觉得影视飓风可以称得上国内版的 LTT,他们的商业模式很像,内容大部分也都非常对我胃口。之所以谈到商业模式,是因为在 LTT 公布过他们的收入组成,以周边售卖为大头,辅以赞助、广告等等;影视飓风我感觉也是类似的形式(他们的电商做得很不错),服装、电子产品都有不少原创的设计,我也买过不少;唯一有区别的可能是影视飓风还有一些视频制作相关的商单。这种商业模式的好处显而易见:

他们收入的大头不是广告推广,不是独家内容,而是售卖周边。我觉得这种变现方式就非常地健康,大头是周边产品售卖,热情的粉丝团体,为他们的创意且实用、有品质的产品付费;另外一边,多元的赞助商、广告位等,让他们不需要拍厂商的马屁,拥有相对的「评测自由」。

做评测的里面,顶级头部以及尾部博主其实都比较容易说实话,核心原因都是不需要拍厂商的马屁。腰部博主不好说,谁给得钱多就向着谁就完事了,哄不好金主就没饭开,「被包养就不要谈什么独立人格」。

反馈的重要性

原文链接

很有共鸣。作者说到他在工作中极其需要反馈,包括业绩上的正反馈、负反馈,来自朋友同事的看法等等,而没有反馈则是很可怕的事情。

我也是一个很看重反馈的人,我在唱 K 的时候都会时不时降低音量确定自己有没有跑调。这倒不算是缺乏自信,我觉得这是一种提升自己的方式。当然读完这篇文章我也有一个新的想法,就是负反馈也是有益的,也比没反馈要好;但是这点很难去要求别人,没人喜欢说坏话。

想法

A House Full of Dynamite

在 Netflix 上看的一部电影,拍摄手法很有意思,从一件事的不同人的视角去展开,整部电影被分为好几章节,一个多小时,但是只对应世界时间线里的十几分钟,从一个未知来源的核弹发射到总统决定反击计划的瞬间。最神的是,一开始已经过了一遍整个故事,最后到那个总统决定反击计划的瞬间戛然而止,什么规模的反击、核弹有无爆炸、世界是否核平没有交代,原本剧情会像正常电影一样,全面反击,全球核平,但是从后面的章节开始,又换了一个视角,补充了前面没有交代过的一些信息,每个主角在其中的态度、反应刻画得更加细致。而一开始我很关注的世界核平到底有没有发生,到最后都没有交代,是个开放式结局。

(好像是周刊第一次推荐影视类的东西,为了不剧透写起来感觉有点混乱,欢迎留言反馈)

标签页焦虑

你的浏览器有多少个打开的标签页?我的可能有上百个,这已经给我造成了一定的焦虑,也一定程度上是我没有更新的原因。这些标签页,有的是我看了标题觉得感兴趣的文章,有些是觉得稍后需要参考的文档,还有一些感觉有意思想研究一下的项目、网站等等。但是一个现实是,如果用游戏中的耐力条来类比就是,人每天的总的精力是有上限的,恢复的速度也很慢(需要足够的休息、合理的饮食等),而每做一件事、看一篇文章、理解一个项目等都需要耗费不少的精力。现在的情况就是,我感兴趣的事情远大于我精力的上限。

道理我都清楚,其实没必要太纠结有没有深入去读一篇文章,纠结有没有错过什么,但是执行上有点难。Arc 有个很好用的功能,可以自动归档大于某个时间的标签页,我现在设置的是 30 天,我在考虑改到 7 天。如果一件事情,一个星期我都没时间去做,它显然不紧急,也很可能并不重要。

写到这里我删掉了下面的「项目」栏目,好像也是第一次周刊不推荐开源项目。如果非要我找的话,其实也还有存货,但确实没有想写的。周刊写了一年多,开始的时候很专注技术,最近发现近期周刊其实更多去分享生活,我自己最近也没有那么完全专注于技术了,也挺好。周刊的结构其实也想改变一下,初步想法是分成三块,一个输入的部分分享我看到的文章/视频等等,配上我的一些看法;一个输出的部分分享完全我自己的思考或者感想,也推荐一些书影音或者购买的东西等;还有一个栏目分享项目/工具/网站等等。稻草人周刊有个类似的结构,分别叫连接、当下和星群,蛮有意思。我在构思的命名是 INIT、STDIN、STDOUT、MISC、EOF,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更好的意见,也许下周就能迎来这个重构。

工具/网站

Affinity

网站链接

Canva 收购了 Affinity 之后,Affinity 本体免费了,AI 功能可以通过 Canva 会员订阅使用。Affinity 算是 Adobe 的一个下位替代,本期头图就是用 Affinity 的 Raw 编辑功能导出的。这对业余创作者来说算是一个好事,比如我很少对照片做精修(不拍人像),核心就是裁切和调色,使用频率还很低(直出居多),所以单独为这个需求买正版的 Adobe 有点冤大头。

Grokipedia

网站链接

使用 Grok 重写的 Wikipedia。这种方式我觉得有点像 Simple English Wikipedia,其是一个用简单的单词、句法等来编写的百科全书,方便英语学习者、学生等阅读。到这里我有个想法,为什么不用 LLM 来补充 Simple English 的 Wiki 词条呢?

LLM 驱动的在线词典

网站链接

思路跟前面的 Grokipedia 类似,用 LLM 生成词条。作者的思路可以看这篇文章,挺有意思的。

最后

本周刊已在 GitHub 开源,欢迎 star。同时,如果你有好的内容,也欢迎投稿。如果你觉得周刊的内容不错,可以分享给你的朋友,让更多人了解到好的内容,对我也是一种认可和鼓励。(或许你也可以请我喝杯咖啡

另外,我建了一个交流群,欢迎入群讨论或反馈,可以通过文章头部的联系邮箱私信我获得入群方式。